作业是学校育人价值实现的支撑点,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育人连接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业负担和素质发展的关键点。如何通过家校共育实现作业变革?反思当前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以语数英学科作业为主,缺少五育融合之内容、身心健康之内容二是作业的布置、实施、评价均以学校为主体,家校社之间缺少场域、机制的连接点与长效管理联动效应三是作业布置更多是自上而下的要求,缺少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自主决策、自主评价的机会。

从作业的目标结构、内容结构、空间结构、纵向结构、难度结构、类型结构、水平结构、主体结构等八个维度整体设计作业盒子。二是从单向区间转向空间连续,立体拓宽作业新时空。立足空间育人、课程育人、综合育人的视角,通过家庭创想实验室、微型好家风馆、家校新闻会客厅等促进家校社育人空间联通。

《克与千克》的感受,详细介绍如下:一、课程介绍:1、《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2、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2分硬币和5粒黄豆,和重约1千克的盐,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4、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一:《克和千克》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点: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